得鱼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 > 第二百零三章 凯子的钱好赚

第二百零三章 凯子的钱好赚

    第二百零三章 凯子的钱好赚

    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说的是要让财富和利益只能让自己人获得,换句话说,不能胳膊往外拐。胳膊往外拐的人,那是内鬼、白眼狼,要遭人嫉恨的。

    微星科技集团旗下的香江电器和anycall电讯分别在香港股市上市,让香港投资人都狠狠地挣了一笔,顺带着整个股指直线往上窜。许多中下层的香港股民也一夜间在股市的帐户资产番了十倍,公司内部无数个员工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人们惊叹其创造财富神话的同时,内心里也是十分酸的。

    有人说了,微星公司为什么只选择在香港上市?而不是让大陆人也分享它的成功?当然也有人指出,内地的上市制度就已经决定了这家公司只能在境外寻求上市,还没有一家外资公司有资格在内地股市发行股票。另外就有人说了,既然不能在内地上市,那国家为何不修改一下制度,或者特事特办,让微星公司可以在内地上市呢?这也太一厢情愿了,不过却加速了内地上市审批制的改革。

    股市在中国自从诞生以来,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人人都梦想着一夜暴富。深圳股市刚开张时,买一股原始股,就会得到数倍至十倍的回报,则且股民们都认为社会主义的股市只涨不跌。中国的股市从一诞生起,就是一个畸形的存在,在这里任何证券学上普遍使用的基本分析和基本技术分析方法,都不能用来解释中国股票价格的涨跌。所以,当1992年深圳发行新股时,人们一边拎着装满钞票的密码箱,一边拎着用高价收购来的一袋身份证,并用高价买到的涨了十倍价钱的车票南下到深圳购买新股。然后就发生了新股认购抽签“810”风波,据有人回忆,当时那情形真是让人感到震撼:在差不多两天两夜的时间里,120万人,不仅无法吃喝,连大小便也不能排泄。他们不分长幼,无论男女全都一个一个地紧紧地搂抱在一起,在烈日下蒸烤,让雨水冲刷,汗水相互浸透,彼此感受着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以及紧张跳动着的心律!

    “810”风波后,深圳股市曾一度受重创,股价指数从8月10日的310点猛跌到8月14日的285点,跌幅为8.1%。同时元气大伤,深指从此一直猛跌到11月23日股市价164点才止跌反弹。并且引发了骚乱。

    除了内地股市的不成熟性,微星公司选择香港作为上市地点,也是有深层次考虑的。作为一个城市,深圳的弱势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毗邻香港,临近广州。毗邻香港是深圳的最大优势,正因为如此,深圳被确立为第一个经济特区。但是就证券市场而言,毗邻香港,又是深圳的一大劣势,香港早晚要回归祖国的,它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只要资产足够优良,就可以筹措到更多的资金,它也有令内地难及项背的严格完善的管理制度,让上市公司规范经营,改善市场形象,也让决策者因有顾忌而少走弯路。在李思明的心里,他必须考虑到长远的利益。他对国人的越来越大的胃口十分反感。

    “深圳为什么也非要建一个资本市场?有一个上海就足够了!深圳只要能搞好高科技产业就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了!”这是李思明的疑问,不过他没有公开表达出来。如果他要表示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逐一表达不满的话,他只能跳海一死百了了,因为实在是太多了。

    那些通过各种途径表示不满的人,大多数是那种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人,甚至有人叫嚣着谴责“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在中国深圳的土地上诞生了”,但是李思明一笑了之。那些充满恶意的人,无非是嫉妒李思明的财富罢了,“资本都是罪恶的”,但是这些人却无法施加自己的影响,李思明的身后是一大批人。甚至在一个月内,有数位造谣生事之人,被公安机关给抓了,还公开审判。

    “他们知道什么啊?爱国?我身上有在战场上留下的十八处伤疤,他们能跟我比吗?为富不仁?他们知道我捐资建了多少所学校,帮助了多少生活困难者吗?没有,我不跟他们一般见识,因为他们跟我不是一个量级!”李思明后来这么说。

    抛开这些不去理会,李思明在忙着风险投资的事情。那么多香港富豪们给自己投这么多钱,李思明感到有些烫手啊,因为他既然拿了人家的钱,不能让钱躺在银行里吃利息啊,那太浪费了。新公司名字叫香港微科创投有限公司。

    自己一个人赚钱,那不是目的。微星科技一家集团取得成就,那也不是李思明的理想。他十分希望看到有更多的创业家投身于高新技术产业之中,有更多的微星公司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这是李思明当前最希望做的。

    微星科技也投入了十亿美元,取得相对控股的地位,深圳市政府出资两亿美元,资本累积到了四十二亿美元,这么一大笔钱,李思明一时有些犯愁。

    “该怎么花呢?”这是1994年春节前李思明很费神的一个问题,如果有人听到他的抱怨恐怕要气愤的要死,这人跟人比,绝对会有可能气死几个承受力差的人的。

    李思明从美国硅谷挖来一位香港裔美国人来当总经理,还高薪挖来了十多位华人投资分析师。这方面的人才,国内几乎是空白,什么是“风险投资”?这是十分陌生的词汇,恐怕也没几个国人能说明白,好处是这些人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缺点是这些人对国内一无所知,还需要时间去熟悉。

    好在富豪股东们也不掺和,也不指望新公司马上就挣钱,对李思明十分放心,根本就没人会认为李思明是个“诈骗犯”,换句话说,李思明也犯不着为这点“小钱”想点子。要是李思明只是一个穷小子,那么根本就没这么多好事了。

    李思明在新聘来的总经理熟悉工作环境之前,只做了两项投资。分别是都位于深圳的中兴公司与华为公司,前者是一家国有控股公司,后者完全是一家私营企业。两家公司都是伴随着微星科技的发展而成长起来,依靠微星科技的支援,在程控机上都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市场上发展比原本的历史上要快的多,1993年两家公司的销售额都超过了2亿元。

    李思明是有私心的,他早就想将两家公司打造成国内一流甚至是国际一流的通信设备制造公司,以因应将来国内的大规模第二代移动网络基础建设。李思明向这两家公司各自投了1亿美元,对于李思明的“慷他人之慨”,这两家公司感激地无比投地。要是换成其他人,这两家公司一定是捂紧自己的口袋,对这种送上门的钱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李思明就不同了,他们巴不得抓住李思明这棵大树。各自双方一拍即和,迅速完成了股份登记工作,生怕李思明反悔了。

    但是这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邮电部也直接掌握着众多的通信设备厂,他们也希望获得李思明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