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鱼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 > 第二百一十七章 最伟大的导演

第二百一十七章 最伟大的导演

    第二百一十七章 最伟大的导演

    虽然高胜利等人选择了辞职,但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工作还是极为满意。虽然工作的节奏是国际水准,但这薪水也是国际标准,内部的工作氛围也是极佳,这样的工作哪里找去?

    “事情要尽可能做的漂亮些!”

    这是李思明一惯的要求,曾智也是个比较圆滑的人,徐大帅通常也是个很有手腕的人。关于内部员工创业的冲动事件暂告一段落了,李思明通过这个指导意见书,不仅体现了公司对个人的尊重,也体现出了公司对留住每一个人的决心和耐心。当然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能让所有人能够安心于本职工作——老板们即使很乐意帮助员工,但也不是“败家子”。

    这就是所谓的胸怀,李思明尽量做到自己能够做到的,也说的尽可能语重心长,体现出自己的真正爱护关怀之心。

    微星科技集团——中国大陆最佳雇主企业,这是某新潮财经杂志给出的评论结果,说的是1994年,看来今年也会如此。微星科技集团已经蝉联了这个称号好几年,它成了中国各大学毕业生最理想的工作之地,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每年两次的中国高校巡回招聘活动,吸引着无数的心怀期待的大学生们,即使是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也积极地争取进入这家公司工作,当然如果能进入微星中央研究院工作最好——这是中国目前少有的被世界科技界公认为一流水准的研究院之一。

    但这并不能说微星科技集团就没有开除过人。就如同最先进的标准化生产流水线,也总是会出现次品的情况。招聘也一样,各种主观因素或者客观因素影响到招聘人员的判断,新进的员工总会有出现不适应岗位的情况,对于这样的新人,一般会安排调换岗位,直到找到合适用位置为止。

    “我堂堂一个大学毕业生,要我顶着烈日跑市场?不干!”90年代前期,大学生还属于稀缺资源,有人当然会这样表示。

    对于这样的人,公司当然也不在乎,就象这样的人不太在乎公司的工作一样。

    “就像谈恋爱,谈不好,就早点分手,否则就是浪费大好青春。”李思明等人这样认为,“天涯何处无芳草?”

    所以,被辞退的年轻人也会这么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或者,有人会拿着最后一笔薪水,然后意气风发地高叫:“仰天大笑辞职去,我辈岂是蓬嵩人!”

    微星科技集团从去年夏天开始在天津塘沽和上海浦东保税区开工的新生产基地,可望提前两到三个月建成,这就意味着公司的产能将翻一番,成本也将大规模降低。微星科技在当地的投资,也带动当地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也效仿深圳,力争围绕着微星生产的基地形成一个产业群,可谓是想尽了心思。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注册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达到1200家,传统产业的投资在深圳已经不受欢迎,要是有污染或者是劳动力密集型的高耗能产业,有多远推多远。

    香港和记在1995年上半年成功地推出cdma业务,成为世界第二家商用cdma业务提供者,目前已安装了190个基站和20个直放站,覆盖了香港市区、半数地铁站及香港公路网,用户规模达到30万。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数用户是冲着质量优异造型小巧的cdma手机而选择和记的,而不是广告上所说的天花乱坠的cdma的种种所谓“优越性”,这让和记电讯不得不强烈要求anycall电讯暂时不要在香港推出gsm手机。但是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少量anycall牌的直板gsm手机,那是从欧洲转手过来的,价格涨了一个档次,仍然有人购买。

    大陆无线寻呼(bp机)也取得极大的发展,到1995年6 月底无线寻呼用户就达到1378.8万户,已跃居世界第三位。anycall电讯进入这一市场较早,其中至少有1000万台bp机是anycall品牌的。而到了1995年6 月底,广东省内的cdma移动网络基本建成,也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广东省内移动电话放号数达到100万户,同时,全国各地也纷纷开始建设,这其中有着巨大的利益,光是收移动通讯通话费就让国家电信部门赚翻了,众多的与建网相关的私营或国有企业也鼓动着电信部门加快基础建设投资,好从中多分一块蛋糕,而深圳的固话普及率也才刚过30%。移动通信的情况与国际是一致的,近年来,世界电信产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到1994年底,移动电话已在133个国家开通。1994年, 全球国际电信业务量增长了12%,电信服务收入达6720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9.1%。

    最大收益者当然是anycall电讯,股票的市值一直往上飞涨,股票已经分拆了两次,市值达到了1500亿港元。

    不过到目前为上,还没有人高喊垄断,这不过是早晚的问题。李思明当然会一边数着钱,一边祈祷“有识之士”们都瞎了聋了哑了最好。

    英特尔以它强大的品牌优势和雄厚的科技实力,继续占据着台式机、笔记本和服务器市场的大半份额,microstar、amd和cyrix分食着剩下的可怜的份额。不过,microstar微星半导体的日子显然要好过的多,因为它独霸着中国大陆市场的绝大部分,尽管这个市场日前的容量还很小,但是这个新兴市场的年增长率达到了30%。

    英特尔公司由一家存储器公司到一家微处理器公司的转型,是痛苦而短暂的,却使英特尔完成了升华。蓝色巨人ibm当初不肯接受386,行业新兵康柏、戴尔和中国台湾的acer则抓住了历史机遇,率先推出基于386芯片的个人电脑——它的微处理器来自英特尔,操作系统来自微软,键盘、监视器、驱动器等来自多个依循开放标准的专业供应商。来自五湖四海的起义者们很快形成“蚂蚁雄兵”之势,“彼此兼容、自由竞争”的新的产业标准建立起来。虽然后来ibm也重拾386,但pc行业的格局已被386戏剧性的成功所颠覆:兼容机大行其道,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部件来自英特尔和微软,格鲁夫(葛洛夫)强硬的决定独家生产386而不是按照ibm的指示授权给amd等“第二供货商”,到90年代电脑行业不再随着ibm的脉搏而动。

    早在1988年4月,《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令人敬畏的英特尔垄断了属于自己的市场,整个pc行业和华尔街都意识到,英特尔控制的是美国利润最丰厚的垄断行业之一。”这一年英特尔20岁,它创下了28.75亿美元的营收和4.529亿美元利润,在全球《财富》500强榜单上攀升了50位,来到第150名。1990年,英特尔首度以“新电脑产业”来称呼pc工业,相对于大型机组成的“旧电脑产业”,电脑产业步入新纪元。

    但英特尔与中国的故事很不顺利,当中国开始打开自己的国门之时,英特尔的当家人对中国人能否买得起电脑十分怀疑,在观望中国长达6年之后,1985年英特尔决定试水中国,此时英特尔已经做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决定——转向针对个人电脑的微处理器业务,但当时在中国只是从事着非核心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而当进入90年代时,pc全球范围内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包括中国。但是微星半导体的横空出世,将英特尔刚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市场形象和唯一芯片提供者的优势给打破了,让它在中国的市场的占有率三个月内降到了零,甚至都没给缓冲的时间。这并非是微星半导体的微处理器有多么先进,它跟英特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这是英特尔自己的缘故。

    从1991年下半年开始,英特尔的决策者们就在反思。因为他们发现当初自己的反应实在是过于冲动,不分清红皂白,将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微星半导体看成了一个卑鄙无耻的“盗匪”,引发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