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青花罐子啊,其实是掏老宅来的。”何双友介绍道,“只不过掏的不是高门大户罢了。”

    吴夺点点头,没有插话。

    根据何双友的介绍,这处老宅是他老婆的一个买沉香的客户介绍的。房主其实是这个客户的姑姑,老太太七十多岁了,独居在老城区的一个小院里。

    小院不大,老宅是民国时期四十年代建的。前一阵,老太太加固修缮,整理出了一些不想要的老东西。

    想想卖给收破烂的有点儿可惜,便托这个喜欢文玩的侄子帮着打听下买主。

    所谓不想要的,主要是大件和易碎品——老家具和瓷器;因为小玩意儿很容易收纳。

    这个侄子先收走了姑姑的几件东西,都是木制老家具。同时呢,他不懂瓷器,便对何双友两口子说了。

    何双友去看了看,只收了这么一件挂袍的罐子,这罐子虽然没露画片和底款,但是能看到口沿、圈足、内壁。何双友这点儿眼力还是有的。

    老太太要价不高,顺手就给收走了。

    “这老太太原先有个独生子,还没结婚就因为车祸去世了,老伴前几年也走了,现在一人独居。她的老伴以前喜欢买老东西,当时又便宜······”

    吴夺听了叹道,“她这命也够苦的啊,岂不是要孤独终老?”

    “是啊,这也没办法。其实这个侄子对姑姑挺好,还想给她张罗新老伴来着,但是老太太没同意。”

    “何老师,您去看东西的时候,没别的能看上眼的了是吧?”

    “我看没有了。有老桌子老椅子的,她侄子懂木料,自己给收了;剩下的主要就是瓷器,这件挂袍的算最老的;剩下的没有挂袍的,都是明面儿上的事儿,大多是民国时期的。最好的就算一个粉彩帽筒了,我也问了,但她临时起意又不卖了,说要当花瓶使。”

    帽筒,顾名思义,一开始是用来放帽子的,外型基本就是一个拔高的笔筒,帽子正好搁在圆筒上。后来,帽筒逐渐成了一种陈设器,以观赏功能为主了。

    “对了,她院子里的花棚底下,还有一口大缸也说要卖,老的,但我瞅着窑口比较偏,就没买。”

    “大缸?”吴夺笑了笑,“我家院子里,也有一口宣德大龙缸养着鱼······”

    话没说完,就被何双友打断,“宣德大龙缸?几百万的东西你用来养鱼?”

    “嗐!您听我说完啊,肯定是写着宣德款儿的现代工艺品啊。不过啊,咱们这玩古的人,新东西那真是越看越别扭,所以,您一说老太太那口大缸要卖,我还真有点儿兴趣。”

    “我先给你说说情况。”何双友介绍道,“这缸啊,口径得有六十公分,高在四十公分左右。折沿鼓腹,造型其实还不错,就是这釉吧······”

    何双友又想了想,“黑褐色釉,还带不少砖红斑纹。”

    “这个釉色是挺怪,怪不得您说窑口偏。”吴夺想了想,也想不出会是什么窑口。

    华夏历史上的瓷器窑口太多,收藏界关注的主要就是官窑和民窑中的名窑,那些比较偏的、知名度不高的窑口,要说全都掌握,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