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鱼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祀 > 100、危机四伏解难题、本末之事先固本(三更)

100、危机四伏解难题、本末之事先固本(三更)


    朱厚熜虽然不同意杨廷和办法,但眼下自己也没有更好方法,于是便再次询问:“如何行之?”

    “臣窃以为,如新政之废东厂、追监军、守备、监枪……恢复举荐、尚老、起复、追荫等事,可酌情处之。

    而发放宫女、宦官回乡,诏命复乡学、社学等事,漏泽园这些,只能暂且依照弘治、正德年间旧制,待朝廷有余力之时再行整改。

    盖宫女、宦官多数幼时被卖,自小进入宫中,回乡之后无一余力安生立民,朝廷又不能为其安家,如此放还绝非好事。

    而社学、乡学,诚然为太祖旧制,可实际而言,国初百姓人人有田,虽然需要缴纳赋税,但尚可图温饱。

    藉此五口之家,有一二人勉强可以入学,并非遥不可及之事。可如今赋税太重,百姓田少,忙于耕种,而且乡学、社学多地废弃已久,私学遍地都是,即使敕命地方修葺乡学、社学,臣以为也不会有人入学。

    是故《论语·学而》有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是如此也!”

    杨廷和所认同可以继续施行者,多为花钱不多之事,至于发放宫人还乡、恢复乡学社学,他则并不苟同,认为可暂时留下。

    其中两个问题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花费太大,二是因为兼并土地,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无论是安置放还宫人,还是重新修葺学校。

    前者长居宫中,家乡早已没有田产,所谓无田产者,无恒心,如果朝廷不进行妥善安定,最终不是饿死,就是变成乞儿。

    可朝廷若是恩养,那与放不放出皇宫有何区别?

    甚至在宫内,这些人还可以服侍天家,尚有一丝利用价值。

    而放还,不但无须做事,需要朝廷供养,世上岂有这等好事?

    后者荒废已久,如果想要重新修葺,大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每县不说多,起码三个社学、乡学总要。

    算他一个社学、乡学重新修葺,五两银子,然后请老师、刊印书本,每年总需五两银子,一年下来是多少?

    再加上漏泽园、养济院、惠民药局等,无一不是需要花费巨资,方能重启旧制。

    但所耗钱财,无人敢算。

    所谓:“仓廪足而知礼仪!”即是如此。

    如果连果腹问题都无法解决,又何谈有时间其他?

    就拿读书来说,在普罗大众看来,就算读书破万卷,可却无法立刻变成粮米,最终也不过是一场空而已。

    多数百姓没有那么远大理想,更没有那么长远见识,空空如也的肚子,告诉他们再好的东西,也比不了能将肚子填饱。

    吃饭是本,知识是末,本末不可导致。

    这也是为何《三字经》会从《论语·学而》衍生出“有余力,则学文!”之句。

    盖因大众本质最低要求——吃饭!

    能不能吃饱,日后过得如何,暂且无心去想,但眼前必须能够保证不饿死。

    明朝乡学、社学之所以废弛,这便是其中原因之一。

    哪怕地方官府再如何倡导文风,鼓励百姓习文,但止不住百姓不愿意进学。

    而且官府不敢强迫。

    因为若是少了一个劳动力,生产何人来做?

    一旦少了劳动力,那赋税如何交付?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且官府也不想去多心管,固然文风关系政绩,但是赋税才是政绩考核的根本。

    如果赋税能缴纳完毕,即是本地十年不出一个秀才,又能如何?

    充其量就是提督学校官,在参上一本“某人治地一方,文风凋敝”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