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鱼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洪武年间小神医 > 第三百四十五章:宝钞行事总大臣

第三百四十五章:宝钞行事总大臣

松的身后,捏着陈松的肩膀。

    酸痛的肩膀也在这一刻开始放松,浑身上下有一股说不出来的轻松。

    夜也深了,阵阵夜风吹来,从窗户当中灌进房间。

    陈松站起身来,将已经完成的那些东西全部收拾好,陪着朱静安走了出去。

    ……

    鸡鸣三声,正是早朝时刻。

    陈松穿戴整齐,踩着夜色来到了皇宫之外。

    宫门开启,大汉将军鱼贯而出,维持纪律。

    文武百官走过宫门,走进金銮殿。

    皇帝高坐皇位,众臣齐拜冕旒。

    此时的东方,刚刚出现鱼肚白。

    又是大明一个非常平常的早上。

    朱元璋的目光从众臣的身上一一扫过,最后停在了陈松的身上。

    清了清嗓子,开口道:“宝钞之制,从制定之初至今日,已经十数年。

    而今,各项弊端已然显现,贸然废除,所有努力,前功尽弃。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总的来说,却是朝廷的脸面。如果贸然废除,只怕会失信于整个天下!

    不知诸位爱卿有何想说的!”

    朱元璋没有遮掩自己的想法,目视者众朝臣。

    众朝臣对于朱元璋的询问,大部分沉默不语。

    都说朱元璋抠门,可那也仅仅只是相对的。

    每逢佳节,朱元璋都会赏赐重臣!

    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宝钞,这是钱,但又不是钱。

    初次赏赐,众臣无一不高兴。

    可时间往后,这份高兴最后也逐渐消失。

    朱元璋赏赐给他们的宝钞,这些朝臣大都花不出去。

    究其原因,和陈松之前所说的并无二致。

    “富平侯品性温良,本事出众,有通天彻地之才能,此事交付于他,定可万事无忧。”朱元璋一开口,就给这事定下了基调。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以后你们这些朝臣们要是想反对,可就要掂量一下。

    刚才已经询问了你们的意见,你们都没有任何反对,如果往后你们要是捣乱的话,那可就别怪刀剑锋利了。

    蓝玉的目光一直放在陈松的身上,目光当中满是嫉妒,羡慕还是恨。

    蓝玉比陈松大,可在朝中也属于年轻一辈的将领。

    多年前,朱元璋也曾像今天这样夸赞过他。

    可随着陈松到达京城,这种情况几乎如同奔流东去的长江一样,不复还。

    那些文臣对此事大部分没有什么反应,只不过也有一部分完成,是因为讨厌陈松,所以讨厌陈松所做的一切。

    站在蓝玉身旁的郭英,数次想要走出,可却都被身旁的蓝玉拦住。

    蓝玉是个明白人,朱元璋这番话无非就是走走样子,现在要是当场反对,那么不就是在打朱元璋的脸吗?

    看着众朝臣的反应,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捋着下巴上的胡子,看向陈松,“常青啊,不知你有什么看法?”

    陈松站了出来,手中的笏板高举过头顶。

    声音洪亮,有条不紊,“宝钞之事涉及到朝廷的经济,什么是经济?

    经济此词出现于《晋书·殷浩传》: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

    经济就是经邦、就是经国,就是济民。在众朝臣的眼中,可能区区宝钞比不上家国大事,但在我陈某人看来,如果经济不行,那么一切都是白费……”

    陈松一番高谈阔论,说的众朝臣云里雾里。

    陈松已经非常简单的说明了一下,可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知识的朝臣,又如何能听得懂呢?

    刚开始的时候,蓝玉还在想陈平说的这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有着怎么样的含义,可是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压根听不懂陈松到底在说什么。

    最后,只觉得陈松是故作高深。

    “臣已经做好了计划,目前可以实行!”陈松再次将手中的笏板高举过头顶,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他最喜欢陈松的一点就是这个,总能在需求还没有到达的时候,做好一切计划。

    “那好,既然如此的话,那就设置宝钞行事衙门,全权负责宝钞之事,赐便宜行事之权,可行先斩后奏之权,任宝钞行事总大臣兼都察院左督御史……”

    一大把各种各样的官职从朱元璋的口中蹦了出来,陈松再次向朝臣证明了自己在朱元璋这里的殊荣。

    满朝文武无一不羡慕。

    如此重视,试问整个天下又有几人?

    “臣领旨!”陈松高谢。

    ……

    太阳高照,日光清澈。

    陈松走出了皇宫,圣旨待会就会到,先回去收拾一下。

    陈松要做的事情,于历史当中没有任何先例。

    众朝臣也进入了短暂的懵逼状态。

    陈松在早朝上说的那些话,没有几个能听懂。

    有些文臣甚至开始怀疑,陈松说的那些真的可行吗?

    甚至有些文臣都已经开始怀疑起了自己之前所读过的那些书籍。

    他们搜遍自己的记忆,都无法从圣人书中找到答案。

    一个单薄的身影出现在皇宫外面的道路上,他手中拄着一个拐杖,上面雕刻着一只鸠鸟。

    大明朝廷,会给年过六十的老人发放鸠鸟杖。

    “鸠”和“九”想通,而“九”又是级数,有长久之意。

    在古人看来,鸠鸟是一种品格高尚的鸟,是尊老爱幼的典范。

    所以在拐杖上雕刻鸠鸟,象征着老有所依,幼有所养,有着团圆美满之意。

    此人所去的方向,正是前面的皇宫。

    他不是别人,正是很早之前被贬到四川茂州的宋濂。

    像这种罪官,如果没有朱元璋的旨意,是不准离开自己所处的地方。

    他这次来到京城,正是朱元璋的旨意。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要让宋濂来京,这和朱标分不开关系。

    朱标的仁厚,举世皆知。宋濂年龄已大,又不在故乡,子、孙被杀,乃人伦之悲,所以朱标就给宋濂求情,放回故里。

    如今的朱元璋,妻子健在,儿子还好,所以也没有历史上的那么残酷,就同意了朱标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