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鱼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茅山九龙秘籍 > 丹鼎派

丹鼎派

    丹鼎派

    丹鼎派又称“金丹道教”,是道教中重要的支派之一。丹鼎派是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发展而来。丹鼎派早期理论著作《周易参同契》。魏晋时,丹鼎派进一步发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并对其作了理论上的总结。

    又称金丹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

    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发展而来。丹鼎派流传至今的早期理论著作是《周易参同契》,该派奉为万古丹经王,对後世炼丹家影响极大。魏晋时,葛洪进一步发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对其作了理论上的总结。南北朝隋唐,丹鼎派以炼外丹为主要特徵。宋元以後,由外丹转向内丹。全真道南北宗都属修炼内丹。丹鼎派从追求长生不死的目的出发,推动了我国古代化学冶炼、气功养生学的发展。简介

    并非实有的教派。而是相对于符箓派,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又称金丹道教。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发展而来。

    丹鼎派分外丹与内丹、外丹,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以配制可服食的长生不死的金丹,盛行于隋唐前;内丹,大体上指把人的身体当成“炉鼎”以自身的精、气为药物,用神去烧炼,为神气相交结成之物,宋元以后取代外丹,流行至今。

    炉鼎

    “炉鼎”指借用炼外丹的炉与盛药物的容器鼎来比喻炼内丹的过程。

    就是说练气功的部分(或精或气或神)是炉,或者说练功要转化的东西,即意念所在之处,使此处气机发生变化,此处即炉;变化以后的收处叫做鼎,或者说意念再集中,把它提高一步的叫做鼎。这是北派清修的功法。具体又分:

    1、小炉鼎:指下丹田(脐、命门以下)为炉,从脐到建里(脐上二寸)为鼎。亦有以会阴为炉,气海为鼎者。在炉内烧火,元神、意念注守之即火。炉一热即为炼精化气,气炼出后提上来到鼎,叫做采药归鼎(或曰采药归壶)。中一说法为丹田气足后循督而上,自任而下至鼎,气再足即去运周天。

    2、大炉鼎:大炉鼎指炼气化神之部位,以腹为炉,以头为鼎,即炼精化气之后,精没有了,都是气,此时中、下二田合一,项下为炉,炼气化神(结胎),再上升至上田至鼎。

    3、天地炉鼎:天地炉鼎是以天地大自然为炉,以练外气,以人为鼎,将气收入人体。过去练人天混化的静功即以天地为炉鼎。现在练内气外放,外气内收,也属于此种类型,目的是与大自然之气更好地结合。练此种功法,初期可以治病,到高级阶段要引天之真阳来点化体内之阴气。

    4、身心炉鼎:以身为炉,以心(神)为鼎,心身结合,不一不二,丹乃成,身心炉实际上就是神与形合,形神庄功法即属此层次。练功时形体产生气,使之与神结合,以神御气即神与形合。一般在丹道门派炼到结胎,出阳神,胎儿出生后再收回丹田养育,使丹田充斥周身各部以至毛孔毛窍,此时全身可放金光。这是高级层次的情况。

    5、太虚炉鼎:以无形无象、无涯无际的虚空为炉,以心性(无形象的祖性)为鼎,以外在的无限充实身体的主体的无限,最后人与虚空等体。对此须待祖性玄关窍门开后才能理解。

    建筑风格

    丹鼎派道观建筑为五行八卦式建筑,可以江西省三清山丹鼎派建筑为代表。三清山的道教建筑雷神庙、天一水池、龙虎殿、涵星池、王佑墓、詹碧云墓、演教殿、飞仙台八大建筑都围绕着中间丹井和丹炉,周边按八卦方位一一对应排列。而它的南北中轴线特别长,所有其他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的两端一一展开,构成一个严密的建筑体系。这是由道教内丹学派取人体小宇宙对应于自然大宇宙,同步协调修炼“精气神”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

    发展与影响

    丹鼎派流传至今的早期理论着作是《周易参同契》,该派奉为万古丹经王,另有两晋出现的《黄庭经》也是丹鼎派的经典,对后世炼丹家影响极大。魏晋时,葛洪进一步发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对其作了理论上的总结。他著有《抱朴子》专论炼丹方术。北宋张伯端的《悟真篇》也是重要的内丹修炼理论著作。

    全真道即属修炼内丹。丹鼎派从追求长生不死的目的出发,推动了中国古代化学冶炼、气功养生学的发展。

    (冥纸灰注:实际上现在的丹鼎派与符箓派已多所融合,丹鼎派也重“斋醮祷禳,富国利民”,符箓派也重“内炼金丹,外用符箓”,不应再以此分派别,也不应存门户之见。正如当代道教学者、全真龙门十九代居士圆纯子《道教与养生》所言:“清净炼养〈指丹鼎派〉与符箓科教〈指符箓派〉皆道教修养方法,不能以此分道教派别。修炼自己的性命,以至得道成仙,乃是各派的最终目的”。)

    鲍靓与江南帛家道(道教史96页)。永昌六年(322),王敦自武康起兵谋反,时沈充(字士居,吴兴武康人)任宣城内史(郡守),响应王敦,回家乡招募徒众(湖州掌故第9页)。

    《道学传?鲍靓》说鲍靓于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在龙山遇阴长生受道诀;《道教义枢?三洞义》说鲍靓是在晋惠帝永康年中(公元300—301年)入嵩山石室得《三皇文》。《云笈七签?鲍真人传》说鲍靓师事左元放,受《三皇经》、《五岳》劾召之要。甄鸾《笑道论》说:“鲍靓造《三皇文》被诛”。亦有说《三皇文》为帛和所传,郑隐授之葛洪。

    实际社会上早已流行“劾召鬼神”的巫道,他们造作有《三皇文》,江南帛家道“世事俗祷”,也造作《三皇文》,鲍靓是巫道与帛家道的信仰者,将两者汇为一流,再将神奇鬼怪之说与神仙信仰相结合,造作了《三皇内文》三卷。先行世者称《小有经》,后行世者称《大有经》。

    方士演变成道士的过程,方士和巫师不一样,已掌握了相当的专门技巧,如阴阳、五行、八卦,人们最关心的是自已的切身利益,包括衣食、生死、病老,方士便利用自已独有的理论,结合神仙迷信

    湖州城南17公里菁山,志载曾是晋代葛洪隐居处。据宋嘉泰《吴兴志》:旧传晋葛洪尝隐居于菁山南侧葛仙山,有炼丹灶、捣药臼,说这些古迹存《职方图志》:“葛洪炼丹之处,天下有十有三,乌程居其一”,葛洪在菁山种植黄菁,故菁山“至今山多黄菁”。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侍郎葛立方天菁山普照观内建葛仙翁祠,祭祀葛洪,并为之作记。(《湖州掌故集》第203页)

    东林山有古迹名火炉顶,宋嘉泰《吴兴志》载:“火炉顶在东林山上。《回仙录》云,葛洪尝炼丹于此,昔人曾开岩顶,得莩炭数斛,内有双陶合(龛),牢不可启,击破视之无物。山下有炼丹九井,尚存。山之东有溪曰仙溪,溪口有龟泽、凤泽。(《湖州掌故集》第249页)”另有炼丹井,“天凿无痕,宽深十寻余,其泉甘冽,大旱不涸,世传晋葛洪炼丹于此”。山下原有一座回仙桥,相传是吕洞宾去游东林山在一条石块上睡了一觉,留下了个人影,此石横跨涧上,后人称为回仙桥,苏东坡亲书“回仙桥”三字,并刻在桥上。砌墙盖瓦装了铁栅,以作保护,此桥毁于文,革期间。

    人世间最关心与惧怕的是生死、温饱、疾病,而这些问题在内丹修炼中可以得到解决,修炼丹成为包治人世间一切苦难、忧思的万灵之药抱朴子的内丹学就是这样自认为给人类指同终极的幸福之路,而愚昧的下层群众也因之受到了极大的诱惑,群趋若鹜,盲目崇拜起来。当然,修炼内丹,即今人谓之气功之一种,如果修养得当,对身体健康的确颇有补益,但真理向前多走一步,便成谬误。夸大气功神效自古已凡次成为风潮,今天的气功热亦不过是历史的一次回潮而已(见《中国民间宗教史》455页)。

    在修行方法上,道教早期时代主张服气、宝精,炼养精、气、神。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