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鱼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祀 > 71、新心腹投机倒把、老官员集体乞归

71、新心腹投机倒把、老官员集体乞归

    哪怕是杨廷和、梁储、毛澄、毛纪、蒋冕等人,有再多的话,也无法辩驳。

    毕竟明代宗庙制度,的的确确只是沿自前朝规矩而来,最主要变是,对于谥号、庙号的问题,根本未曾上心过,所以并未留下任何规定。

    这也是明朝历代皇帝没有想过之事。

    毕竟褫夺庙号之事,从东汉孝献帝夺孝和帝刘肇,穆宗庙号、孝安帝刘祜,恭宗庙号、孝顺帝刘保,敬宗庙号、孝桓帝刘志,威宗庙号之后,便基本上没有发生过。

    当然换世系要除开在外。

    就算是按照刘协退位开始算,到如今已经有了一千三百余年。

    谁会料想有人脑子抽筋,在这上面动脑筋?

    毕竟此时完全吃力不讨好,而且还容易讨个薄情寡义的名头。

    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杨廷和等人哑口无言,无法辩驳。

    除庙号、毁庙之事汉朝常有,以强汉为榜样,即使说出去,也不至于说皇帝无理取闹。

    从先天上,杨廷和等人此处就矮上一节。

    故而在群臣话后,杨廷和等人只能愣在一旁。

    朱厚熜见此,得意洋洋道:“不知诸位还有何看法?若无其他看法,则散去之后,商议好章程。

    自此以后,无功德者不可有庙号,谥号亦要谨慎配选。

    我朝以孝治天下,故而谥号仿前汉,只选二字即可。太庙七室,只可奉一祖,二宗,此万世不祧,其余帝王纵有不世之功,亦需依次祧迁。

    太祖有开国建基之功,德祖仅有生身之功,与太祖相比远不及也!焉能居南主祭,而高帝居昭室邪?

    朕思之太祖以布衣之躯,提三尺长剑,攘除群贼,开元建国,比汉高、唐宗亦不逊色,如此当祧德祖,高帝居南主祭,世世不祧。

    太宗为一昭,祧洪熙皇帝,景陵(朱瞻基)为一穆,裕陵(朱祁镇)为二昭,茂陵(朱见濡)为二穆,泰陵(朱佑樘)为三昭,大行皇帝为三穆,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朱厚熜这番操作,基本上就是按照西汉七庙制度所来,而不是自王莽的九庙制度。

    至于已经成为保皇党的严嵩、夏言、史道等人,自然无所不应,当即抢先答应:“圣上圣明……”

    至于真的圣明与否,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盖朱厚熜也只不过是,按照西汉七庙制度,然后进行模仿,说出一个粗浅的规矩罢了。

    真正细解问题,还需要好好敲定。

    但这些人可不管许多,先讨好皇帝才是正道。

    至于细解问题,明朝别的不多,皓首穷经之辈,一抓一把。

    每三年的新科进士,三四百人当中,以《礼记》为本经的,同样不在少数,想要敲定一个制度,只需要足够的时间就可以,并不是什么天大的麻烦。

    然而杨廷和等人不以为然,在其眼中,朱厚熜这是乱法伊始,但又无法阻止,故而互相看了一眼之后,齐声道:“臣……年老体衰,伏望圣人应允我等致仕还乡!”

    “诸卿辅国良臣,朕岂能在国家颓废之际,放任尔等离去,你每所请不允!”

    朱厚熜打着就是榨干这些人剩余价值,如何会轻易放他们离去?

    且事实上,眼下乃多事之秋,此前已经将朝堂一扫而空,留下无数空空如也的官位,这下如果再放一批人走,只怕朝政真的要瘫痪。

    就算是真的有心放这些人走,起码也要等到其他朝臣接力之后,再行应允。

    “臣……年老昏阙,不足以辅佐圣君,乞圣人怜悯,让臣等回归桑梓……”

    这些人今日算是打定主意乞骸骨,因此哪怕朱厚熜不同意,他们依旧坚持乞归。

    满朝重臣不是一二小官,说挂印而去就能挂印而去,他们必须要得到皇帝应允,这才可以回归,不然此事说大则大,说小则小。

    但朱厚熜同样打定主意,于是连忙起身离开御座,大步跨往武英殿之外,走前不忘说一句:“朕前去批阅奏本,尔等下去之后好好商议一番!”

    说完头也不回,踩着木屐,发出哒哒哒之声,潇洒而去,好像此事与他无关一般。

    只留下满殿百官,面面相觑,长吁短叹……